不知何时爆发,但爵士乐离中国人越来越近了……

文丨葛洁晨

那就像是电影里的场景。昏暗的灯光把周围人缩成一个个影子,稀疏的交谈声传到耳中却听得不真切,眼前磨砂面桌子中央装饰有一块写着爵士吉他大师Jim Hall名字的铜色圆盘,远处蓝色幕布前穿着深色衬衫的少年手指落下,一段带有布鲁斯和弦的旋律从钢琴中传出。

弹琴的少年,是去年在蒙特勒爵士节获得钢琴独奏奖的阿布。此刻虽然不是他演出的时间,但台下等着发布会开始的人们,却因为阿布的演奏而停止交谈。“Blue Note开业,确实能成为北京的爵士地标啊。”身旁的乐视音乐爵士频道内容负责人冯时感叹道。

这是Blue Note Beijing对外开业的发布会现场,除了有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赶回国的阿布,Blue Note还请来了获得22座格莱美奖杯的殿堂级大师Chick Corea进行表演,观众席坐满了多位想要亲自一睹国际大师风采的音乐业内大咖。

在Chick Corea上台表演之前,他分享了自己是如何走上表演爵士乐这条路的,并且以这样一句话作为演讲结尾:Club is where Jazz can live。

俱乐部是爵士生长的地方

Chick Corea的一句“俱乐部是爵士生长的地方”,简单直白地阐述了爵士与和俱乐部之间的关系。对于爵士乐这种讲究即兴的音乐,录制好的唱片是无法描绘其自由灵魂的,所以演出场所就成为了爵士乐生长的地方。

19世纪末期的美国新奥尔良,在室内、室外、野餐会、商店开张等不同场所不同场景下的音乐表演,给了乐手们较大的发挥空间。也正是从一次次的演出中,那些血液中带着舞蹈细胞的黑人乐手,用越来越多的“摇摆”节奏组成了二四拍的爵士音乐。

在上个世纪的三、四十年代,爵士乐漂洋过海来到了上海,那时爵士乐主要用于舞厅的伴奏,那一代上海人对爵士乐也绝不陌生。但之后几十年的音乐文化断层,让爵士乐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,直到八十年代刘索拉、刘元、崔健等人在爵士乐上的动作,才让这一音乐类型重新回到了中国大陆,不过他们却没能快速让中国人对爵士“不陌生”。

1996年北京第一家爵士乐俱乐部CD cafe开张,尽管每到周末俱乐部中都挤满了对爵士乐感兴趣的乐迷,但北京的市井文化和爵士乐的都市情怀并不相称,一时的“流行”更多来自于人们对爵士“精致”标签的追捧。“现在想想,那时候也有一些假象,有些人不是冲着音乐而是因为觉得时髦。但是客观上养活了一批爵士乐手。”黄勇接受《中国新闻网》采访时说道。

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是当更新鲜的流行音乐到来之时,出现在CD cafe的人越来越少,本土爵士乐手失去了交流和切磋的舞台,爵士乐在北京被迫“打入冷宫”,直到2006年中国爵士乐音乐家刘元在后海开起了“东岸咖啡”,北京的爵士氛围才又慢慢形成,一些本土的第二代爵士乐手走上舞台。

然而目前北京的爵士俱乐部数量仍然有限,经历了CD cafe(CD cafe改名CD BLUES后由张玲接手经营)、东岸咖啡的依次关门,凹club和新建的Bule Note Beijing成为了北京仅有的两个较为知名的爵士俱乐部。不过因为自2006年以来爵士乐的氛围在北京一直存在,所以现在不少LiveHouse也会定期举办爵士风格的JAM,为乐手们提供演出和交流的舞台。

同时,在北京爵士俱乐部波折发展时,上海这个“更适合爵士乐”的城市,一直有不少爵士俱乐部共存。有着近20年历史的Cotton Club是上海最老牌的爵士酒吧,从台湾来的CJW爵士酒吧在上海开了两家连锁,上海人熟知的演员林栋甫开的House of Blues &Jazz也凭借装修和音乐自带流量,但最终在行业内提到“上海”、“爵士”这样关键词时,首先想到的是由任宇清在2004年开的本土爵士俱乐部JZ Club。

上海是中国最早有爵士氛围的都市,70岁上海老奶奶在早餐时用刀叉向嘴中递鸡蛋的画面,充分说明了上海文化氛围会更容易接受来自海外的爵士乐,因此在上海爵士俱乐部之间的竞争会更激烈一些。那么同样是以爵士乐入手,JZ为何会脱颖而出呢?原因在于相比于其他Club更重视自己店面经营的时候,任宇清的思维在“推广爵士乐”上。具体来说就是在JZ Club创建后的一年,他就创办了爵士上海音乐节和JZ School。

经过十二年俱乐部的运营,在今年JZ Club搬离复兴西路46号时,不少俱乐部的观众和朋友们都来到JZ Club送行,这些人可能因为爵士乐而喜欢上JZ Club,也可能因为JZ Club而喜欢上了爵士乐,没人能说清是谁影响谁更多,但观众与JZ Club之间的羁绊清晰可见。

在JZ Club停歇时,JZ Music开始了自己在新址巨鹿路的俱乐部众筹项目,项目开始6个小时后限定30个名额的“共建人”回报满员,因为支持这档每个名额需要6万元,所以这么快的满员让任宇清很惊讶也很感动,“这个感动就像当时在5月14号我们JZ门口送行的队伍一样,这也坚定了JZ会把众筹做下去,接下来开的所有店都会做众筹,希望有更多的人跟我们一起建设俱乐部,推广爵士乐,让更多的人享受爵士生活。”

巨鹿路的JZ Club效果图

关于决定众筹的原因,任宇清表示多年来一个人走在推广爵士乐的路上非常孤独,因此他决定通过众筹来寻找愿意与他们一起推广爵士的人。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只是JZ团队,孤独的推广者也并不局限于爵士乐领域,不过好消息是现在在广州、深圳、重庆、成都等城市也逐渐出现了爵士俱乐部,他们的愿望都和任宇清相似——“和我们一起get on your jazz way!”

音乐节是爵士乐的助推力

俱乐部是爵士乐的生长之地,但要想让更多人了解爵士乐、走进俱乐部,还需要一个面对更广大观众的平台,电影《爆裂鼓手》的出现让不少人知道了爵士,而音乐节的存在则是给大众一个亲自感受爵士乐的机会。

2005年之前中国的音乐节只有迷笛,任宇清在那一年大胆的决定,让在本土没有太大市场的爵士上海音乐节,成为了现在中国三个最老牌音乐节之一,也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爵士乐。“每个人对爵士乐的接纳态度和欣赏能力都不同,有的人就是由流行音乐接触到爵士的,我们就用流行音乐的歌手把这部分群体吸引过来。除了流行,民谣、电子、摇滚等元素也都囊括在了我们的音乐节中。”任宇清说道。

首届爵士上海音乐节虽然还是室内的小规模,但因为请来了崔健、Bugge Wesseltoft等音乐人,引起了不小的关注。同时这一消息也传到了1084公里外身居北京的黄勇耳中,2006年黄勇基于自己十年来在俱乐部演出的经历,着手创办了九门爵士音乐节。

不过相比于爵士上海音乐节去年2万多人的观众数,九门爵士音乐节从未对外说过观众数量,除了北京爵士氛围薄弱影响票房的原因之外,九门自身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,比如传统剧院的“封闭”属性会给普通人设置隐形门槛,让人认为其高大上而产生距离;或是每年难以保证固定演出场所,使九门无法自由地提升、完善体验等等。所以在提到爵士音乐节的时候,往往会率先想到不断思变、追求体验的爵士上海音乐节。

今年将举办的爵士上海音乐节上,既有国际爵士大师和本土顶尖优秀乐手表演的几大舞台,也有专门供小孩玩耍的亲子乐园,听着爵士看书的想法能在音乐节现场的书屋体验到,“即兴戏剧谷”、“爵士露天影院”、“爵士广场舞”等等独特设计的休闲场所,也有着其他音乐节难以获得的体验。

同时今年爵士上海还添加了“爵次元”舞台,JZ希望就像用电子舞台吸引电音爱好者感受爵士乐一样,用这个舞台探索二次元领域的爵士乐迷。虽然听起来二次元和爵士距离较远,但JZ请来了日本专注Groove音乐的JAZZY SPORT厂牌三组音乐人,以及在A、B站上一支经常演义动漫音乐的瑞典爵士乐队,来丰富这个舞台的内容。同时他们还邀请了熊本县的官方吉祥物熊本熊来到现场,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音乐节。

目前爵士上海音乐节每年20%的观众增量,既是大众对爵士上海音乐节的肯定,也代表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触爵士、了解爵士,并最终爱上爵士。目前中国的爵士乐迷可能只有中国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一,上海的爵士乐迷可能只有2万,不过任宇清认为尽管在中国爵士还是小众音乐,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接受爵士乐了。

“爵士不仅是音乐,还是生活的方式”

其实大家会认同爵士上海音乐节的体验,不仅仅是团队策划及执行力好,也与爵士乐的天然属性有关。爵士名伶Nina Simone曾说过“爵士不仅仅是音乐,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、一种存在方式,一种思考方式”,因此,爵士音乐节也是最容易通过各种活动走近普通人的。

由于中国最早的爵士乐是在上海各大舞厅中出现,使得它被打上了“小资”的标签,这让不少人觉得爵士乐有些“远”,并不适合自己来听。但实际上,在欧洲各国每年夏季都会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爵士音乐节扎堆举办,有50年历史的蒙特勒爵士音乐节,现在每届都会有上百场免费的音乐会,在给大众听爵士提供低门槛的同时,也为那些还不成熟的爵士乐手提供了广大的舞台。

对于那些爵士乐市场成熟的地方来说,爵士就是生活。走在市中心的公园里,随时可能会突然上演一场Jazz Jam供路人欣赏;一个在波士顿上学的留学生表示,曾经在一个街边的连锁五金商店中,惊奇地发现收银台边上有一男一女在进行BossaNova风的live。当爵士乐出现在这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中,并不会给人违和感,反而增添了生活的情趣。

2011年豆瓣上与爵士乐相关的小组,就有人探讨如何让爵士走近普通人。当时他们认为如果中国的爵士乐手能尝试走进校园,也许能先从年轻人入手培养爵士乐受众;亦或是让乐手们到CBD区,在午休时为白领们演奏爵士乐。不过在几年前,这些想法都难以实现,大众消费爵士乐需要风雅的场所,有红酒、有老外,不过现在,爵士乐离中国人确实越来越近了。

正在咖啡店工作的你,可能会突然听到一首BossaNova风格的音乐;回家的地铁口,一个把礼貌压得很深的人正吹着忧伤的萨克斯;晚上约会的餐桌上,伴随着远处钢琴传来的音乐,男朋友掏出了钻戒礼盒;为爵士上海音乐节做预热的“Jazz Popup爵士游击”活动,也将爵士乐带到了上海的美甲店、书店、大学校园等等……这些情景都提升了爵士出现在日常中的可能,而当这种可能的频率逐渐变高,走进爵士音乐节、爵士俱乐部的人,也会逐渐发现爵士音乐的魅力,爱上这种充满未知的即兴音乐。

所以说起来,虽然爵士乐在中国还没能走进大众视野,但现在中国已经培育好了爵士乐的土壤。有良好体验的爵士上海音乐节让普通人感受爵士,有知名DJ、电台音乐主持人张有待做了十多年的《爵士春秋》节目介绍爵士,乐视音乐视频平台上的爵士频道还原了国外爵士演出的画面,除北京上海之外,广州、深圳、重庆、成都等各地也都陆续开始有了爵士乐氛围,这些都为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做铺垫。

不少小众类型的音乐都迫不及待地等着一个自己的“宋冬野”出现,而爵士乐则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中。没有人能说出来爵士乐何时在中国爆发,不过润物细无声的前行往往影响会更深更久。

跳至工具栏